查看: 1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业余无线电~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858

帖子

3421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5-4-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4-24 1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业余无线电,或者按照国际电信联盟、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和我国信息产业部更加官方的定义称为无线电“业余业务”和“业余卫星业务”,执照(正式允许)的用途是允许使用无线电波进行        “自我训练、技术研究和互相通信”的,其函盖范围很广。

“焊机派”显然是业余无线电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期的“DX派”几乎都是从焊机派出身的,即使现在世界上著名的DX大腕也都有过焊机派的基础。说“焊机派”不需要执照是50年代的概念,当时不开放业余无线电,当然只能焊不涉及业余无线电的东西。从国际上看,美国的QRP大师W1FB恐怕是最著名人物之一,日本JARL副会长丹羽一夫(呼号忘了)也曾是日本CQ杂志著名的DIY派教室的栏主。

“DX派”也曾经是历史的主流,包括了竞赛派、奖状派等以竞争性游戏为目标的若干支流。就人数而言,最大的一块是以“互相通信”为主的聊天派。当然,聊天派也会以与远地、稀有的电台联络为荣。

  至于什么是“主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按人数比例讲,几乎在整个历史上都是以交流性的互相联络占绝对多数的。即使在业余电台十分发达的美国、日本也是如此,而且在近50年中V/UHF电台数量逐渐占了绝对优势。一般认为,HF操作者占1/10,其中所谓“严肃的DX派”的比例就更小了。

  若把时尚课题看作为“主流”(类似时装界的观念),那么“主流”是在不断变化的。早期在短波之前,业余爱好者就以人工转信为乐,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至今沿用着“美国无线电中转联盟ARRL”的名称就是最好的见证。短波发现之后,DX和焊机派成为并行的主流,追求远程联络,但必须自己装出好机器才行。1947年C1CH(BA4CH)就拥有了1000W级的机器,可谓时髦之极。

  当然后来有过一些小小的“主流”:40-70年代的RTTY热,50-70年代的SSTV热,60-80年代建立V/UHF中继台热、卫星热,90年代电脑兴起以后的AMTOR热、RACKET热以及再度的SSTV热,等等,都起到了推波逐流的作用,使业余无线电这条河波涛滚滚。

  最近10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公众电信的发展、商品设备的普及,焊机派和DX派的人数都急剧下降,从哪方面讲都算不上主流了。美国DXCC MANAGER前负责人K5FUV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辞职的。我曾经向现任DCXX MANAGER请教过美国的现状(其实从QST杂志的动向也可以看出),ARRL现在也在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发展策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排斥和贬低别人或者别人的兴趣,从来没有也决不会成为业余无线电界的主流派别。在公众场合下对别人进行非礼的辱骂不能成为业余无线电界的佼佼者。互相尊重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做火腿的基础。

  世界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按照某一单调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如果科学家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科学家才算英雄,谁去种地呢?如果经济学家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商界巨子,谁去当工人呢?HF段的DXer是好样的,能把卫星打上天的卫星派是好样的,能仅凭一双手就把一堆零件组装成电台把信号发到天外是好样的,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高性能的天线是好样的,能设计试验出PSK31之类的新规程是好样的,......能在经济条件不充裕的条件下说服老婆拿出一点钱买个UHF段手机走出第一步,难道不也是好样的吗?不同领域,先进有不同标准。可能某一方面在一些年代、一些人群中炒得热些,但多样化的现实无法改变。

  用自己的标准去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别人)也许是人类的天性。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4-5-2 07:15 , Processed in 1.350793 second(s), Total 16, Slave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